【国学常识】儒家思想中的“德”与“智”是什么样的关系?浏览数:64次
“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”是儒家的五大论点,其中,“智”指的就是智慧。“智”是先秦时期儒家的重要思想,在诸多儒家著作中都有详尽论述。那么,智慧是如何获得呢?孔子提出了一个与道德合修的理论,确切的说是用道德准则来规范智慧。北京大学教授汤一介先生指出,按照儒家的思想,智慧的获得需要借助“仁”、“义”、“礼”、“信”来完成,或是说这五种文化就是“德”的有机组成部分。它们融合在一起,相互促进,相互制约,最终使人达到君子甚至圣人的境界。 因此,德包含智,智又体现德。如我们耳熟能详的“君子有所为,有所不为”,就是说有些事情我们可以通过智慧达到目的,但如果具体的不符合道德标准,就要坚决杜绝,因为一旦做了,就超出了道德的规范,实际上也就原理了“智慧”的范畴甚至“聪明反被聪明误”。 所谓“名不正,则言不顺,言不顺,则事不成”,这实际上就是说,要为智慧和道德提供一个具体的行为规则。规则一旦被打破,势必会群起而效尤,因为违反规则往往可以得到更多的眼前利益。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 排队和插队,插队的人当然要比排队的人节省时间,但是如果大家都插队,那么必然造成拥挤,无序的现象。规则就是用来遵守的,一旦被打破就会逐渐被无视,直到大家期望建立起下一个有效的规则。儒家的智慧和修养,其规则和指引就是道德,只有在道德前提下,才有之后以可言,而失去道德规范,智慧必然就会误入歧途。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,智慧和道德的关系就是“君子爱财,取之有道”。 爱财是人之常情,道德规范并不是为了限制人们的天性,而是要建立起一种有效的秩序。比如,现代社会的一些官员贪污受贿,这种取财之道明显不符合规则,这种智慧就失去了道德的规范,也无法成为真正的智慧。真正的取财之道必须是合理合法的,是可以恭祝于天下的,是可以持续的,是建立在不侵犯他人合法利益之上的。智慧的修为同样如此,“善于人见,不是大善;恶恐人知,便是大恶”,意思就是说真正的智慧不是要让别人颂扬的,而所有见不得光的事情又都是邪恶的。所谓“君子坦荡荡,小人常戚戚”,也应该包含在大智大慧者关于智慧的修为中。 智慧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,是儒家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,而道德又是儒家所追寻的终极目标。但不管是智慧还是道德,都不可能单独存在,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包含和被包含的。只有理清了其中的关系,恪尽职守,努力修为,才能最终得成圣者,成为先师。
|